學習歷程建構我們的經驗。每個人依所處環境找其生存之道,有人是在生存競爭下不管有沒有答案或答案對不對就是先搶得贏,也有人慢思慢想,一步一腳印看似如犂牛耕田,最後的表現也不俗,各自有片天。我這比喻是要分享:「父母教導孩子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陪伴孩按其能力給資源和引導,讓他們練習思考、選擇和決定,並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負責」

 

2019/5/31

去年三月我和一位HR(人資)好友久別重逢相約餐敘,然因我當時工作會議擔擱而她也接著有會,短暫小敘實在不暢快!一年後我們又相約,這次我們從日常問候、談人才、談台灣市場HR的處境,也談彼此對孩子的日常教育,話題多元心也歡暢!回想我們的閒談不就反映我們面對大環境和文化的日常嗎?

 

 

小確幸打那來?

台灣人才市場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處於低薪狀態,因為外在大環境不佳、經濟不景氣,再加上企業存活競爭壓力趨使在獲利模式下控制各項成本,而企業經營往往人事成本佔大宗,因此加薪幅度長期的僵固已追不上外在物價上漲的幅度。既然薪資收入成長緩步如牛,我想人們在衡量自身收入與投入付出的蹺蹺板上開始尋找一個最適心理供需平衡點,這就好像槓桿。所以,這樣看來人們小確幸的需求崛起就一點也不意外了!庶民工作者尋求的小確幸包括:特休假多一點、工時短一點、加班少一點、工作責任少一點、上下班不打卡、允許在家工作、零食吃不完、偶爾提早下班電影欣賞或聚餐…等,庶民工作者要的就是在日常的平凡中來一點小特別/一點小花樣/一點不一樣的小滿足…。記得之前在研究所的薪資福利課程學習到自我工作投入和薪資所得的內在平衡感,正如坐在蹺蹺板的感覺。

當自我衡量自身工作投入>薪資所得,個人的內在不滿足心理需求增加,希望加薪/晉升或有獎勵/獎金滿足心理需求,不然可能會反向增加小確幸的心理需求。

當自我衡量自身工作投入=薪資所得,個人的內在心理需求獲得滿足,可能會有一段時間維持當下的工作投人。

當自我衡量自身工作投入<薪資所得,人的內在滿足有餘,相對可能願意一段時間增加一些工作量、責任、工時或必要的加班,然後慢慢的到彈性疲乏後就趨向維持目前的工作投入度,直到下次再得到薪酬的激勵。

我的HR好友對部屬的領導方式就是既然公司有調薪預算的考量,不如鼓勵個人在工作效能提升,儘可能準時下班,然後下班後去做自己想要的學習或休閒健身運動

 

大陸的孩子努力抓住機會

有幾年,我的HR好友因先生外派而旅居中國幾年,孩子也在當地就學,不論在私校或國際學校就讀,她明顯的觀察到當老師在課堂問問題時,問題都還沒講完,孩子就迫不及待的舉手搶答抓住機會,答對與否再說,孩子們可能想:「從舉手到老師講完問題仍有一些思考的時間」。她從身歷其境的在地觀察強調「我們要教育孩子學習抓住機會和口語表達力,這就是台灣孩子要學的競爭力」

我反思在台灣受教的孩子相對其他國家有什麼不同呢?與其說我們的孩子主動性不足或是不會搶奪先機,不如說我們的孩子可能對於沒有把握的答案是什麼或許心有膽怯,也或許既沒有答案就不要任意回答,所以孩子不舉手不是沒想法,而是認為心中有答案再舉手。我們做父母也許覺得孩子慢,但以成人的說法,孩子不想輕舉妄動,而想謀定而後動。我想不論是孩子或是成人,不同的選擇會有不同的結果,但學習歷程建構我們的經驗。每個人依所處環境找其生存之道,有人是在生存競爭下不管有沒有答案或答案對不對就是先搶得贏,先抓住機會最重要,有了機會先試先做再說,不對再修正,有了修正性經驗,再調整,不僅適者生存,而且可能還活得更好;但也有人慢思慢想,明不爭暗不搶,一步一腳印看似如犂牛耕田,最後的表現也是有口皆碑,贏得信賴,也各自有片天。我這樣的比喻是要分享:「父母教導孩子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陪伴孩按其能力給資源和引導,讓他們練習思考、選擇和決定,並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負責」

孩子怎麼教沒有標準答案,但若以人才發展人才競爭優勢來看,或許我們要常常鼓勵孩子勇於主動發問和搶答允許沒有標準答案,也允許從失敗學經驗課堂上的討論和學習或許答錯幾次才對更重於一次就答對提問和討論訓練我們的邏輯思考思考幫助我們在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方法可能不只一種,同時也從提問訓練孩子口語表達能力

 

孩子讀私中還是唸公立

我和我的HR好友都曾經歷孩子升國中或高中的階段,也曾評估給孩子就讀公立學校或私立完全中學,我們周遭朋友的孩子有讀公立國中,有讀私立學校,也有中途轉學到私立或公立學校,也有父母幫孩子安排課後補習或家教的,當然也有孩子自己向父母要求要課後補習或家教的,除了學科補習還有才藝…等。每個作為父母的都有其各自的想法,我倆的共識就是父母為孩子考量所做的選擇和決定沒有好壞對錯標準答案。將來孩子高等教育要在國內還是國外,可視個別家庭內、外資源和孩子的優勢及興趣作選擇與決定。

 

給愛也給獨立自主和責任感

我回想自己的成長歷程和對孩子的教育觀點,如果可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視他需要和父母自身能提供的資源從旁引導孩子提問、規劃和討論,並練習在不同的選項中考量利弊得失,然後選擇做決定,這樣既是給孩子父母愛,也是讓孩子在每個階段學習獨立自主及負責任

 

全文同步刊載於TalentRoots聯絡人網誌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talentroos/

 

痞客邦

http://talentroots1225.pixnet.net/blog

 

Copyright © TalentRoots 2019版權所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lentRoots  的頭像
    TalentRoots

    TalentRoots聯絡人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