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5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健康才是最後一張門票

這次網誌我想分享邁向心理師的自我照顧。先前幾篇網誌有提到要成為心理師得先拿到幾張心理師考試的入場門票,然而也會遇到計畫趕不上變化的時候,像是COVID-19疫情可能會影響實習接案的時數,還有考前的自我健康照顧,避免確診被居隔,這些都不是我一開始設想到的可能變化。我原以為拿到全職實習證明就是我參加心理師考試的最後一張入場門票了,但沒想到考前二週,我的他確疹,除了要帶快篩結果和健保卡到診所掛號,好讓醫師能進行線上看診,還要購買醫療和清消用品,然後回家清消大掃除。回想當時的我,真的很崩潰,書都唸不完,還要花一整天全家大掃除。還好有讀書會的夥伴安慰我往好處想,做好家務清消,保護自己健康,降低染疫風險。那時我才意識到原來參加心理師考試的最後一張門票是健康,我必須自我照顧防疫,我才能健康的進到試場參加考試。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之初不設限

image還記得剛進心理學系諮商組碩一「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研究」的第一堂課,授課老師說:「在開始這門課之前,我想先了解你們的學派或取向。」這對一個還搞不清楚心理諮商有哪些學派或取向的我來說,當下真不知該如何回答,還好有其他同學先分享,我就邊聽、邊想待會兒要怎麼回答。其實,我最早接觸諮商與心理治療的學派是在義張儲訓時分組閱讀「大象在屋裡」這本書,那時初識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是從扮演「暗中飲泣的男孩」治療師瑪莉亞的角色開始,我從治療師如何協助當事人了解他和家人的關係,也從家庭雕塑看見當事人和家人關係的心理距離。後來,又學習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我發現問題解決、量尺問句和例外問句是我在職場常用的技巧,這樣看來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似乎和我這個人的目標導向和問題解決的特質滿適配的。但因為人際探索,我進到伯恩的PAC人格結構理論/交互作用分析、Bowlby的依附理論和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學習,我又發現人際因應模式大多時候是從其原生家庭和主要照顧者(像是父母)的互動關係學習而來。對我來說,這些學習不僅幫助我認識自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也認識我與他人的人際互動模式。但總覺得這些學習都很片面且凌散,不夠系統性。當然那時的我才碩一初始,我也說不出我與這些學派的連結,或是我對諮商理論學派/取向的選擇。於是我當下的回答就是:「我才剛開始接觸和學習心理諮商,我想再多一些學習和了解各個學派/取向,目前的想法是先不設限要跟隨哪一個學派/取向。」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的心理師考試是第一年電腦化考試,考前的準備已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了,也沒有特別再去看試場規則。誰知第二堂考試「便意在生理和心理都卡住」,使我在廁所多待了一會兒,遲了幾分鐘到試場,結果竟然進不了考試系統!監考官表示因為我遲到3分鐘,所以要請示,我面露苦情的看著她說:「我去上廁所。」當下,等待的煎熬又是未知的狀況,我心想還能不能考啊?禱告吧!我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禱告和等候」。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解夢

  夢,「睡夢」是人在睡眠的時候,不論熟睡或淺眠,時有夢相隨。很多時候,我們睡覺起來根本不記得有做夢,或者知道有做夢,但不記得夢境。可是有時候又覺得夢境栩栩如生,夢醒時分,還以為那些夢境發生的人與事都是真的。我在門診的個管工作,其中一項就是與個案做自律神經的自評,當中有個指標就是淺眠多夢,並進一步問是不是噩夢。之前讀聖經讀到但以理尼布甲尼撒王解夢的故事,心裡甚是佩服但以理的解夢能力。我們雖不會解夢,但至少能學習回看夢境,自我覺察,更認識自己。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自己當一回事

把自己當一回事,人生任何時候都有選擇權。一個人感到"卡住"可能是還沒發現有其他選擇,那就練習安靜等候或找人談談,幫助自己覺察卡住的人或事有沒有其他選項。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次的網誌,我想分享近半年在醫院實習的跟診觀察與學習。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頭下雨濕濕冷冷,但我的心不濕也不冷,因為「你起來,這是你當辦的事,我們必幫助你,你奮勉而行。」(以斯拉記第十章第4節)

每天都有不同的工作要做,因為有不同的角色要扮演。但每個角色,我都很真誠的呈現和與人互動,不管是和同儕或是與家人互動。而我也正朝著人生的下一哩路邁進,這些走過的軌跡,現在回頭看都有目的、有方向的,這就是"足跡",更印證阿德勒的目的論。停下來,回看反思,就發現,原來我不孤單,主都一直帶領我,這也幫助我前進有動力且不失喪。

image
就像助人工作,二十年前,我也不知我的人生道路會如此的從人力資源的行為和問題解決滿有能力轉向助人工作的心理照顧。過去的二十多年,我在職場從事人力資源的工作,努力的學習讓自己在工作中發光發熱,往上爬到高點。如今回看,我所走的路徑,都有跡可循,一點也不枉然,不是轉向,而是開路與整合,這樣看來,真的很像是上帝為我預備的道路,因為我沒有那麼有智慧,也不能未卜先知。

如今邁向心理師之路,這一年我有全職實習要完成,拿到規定的實習時數,還有完成學業,才能拿到參加心理師考試的入場門票。前陣子因為疫情嚴峻,影響到實習服務個案的時數,讓我心裡隱隱擔憂。我雖知我主掌管明天,而我今天的苦難與重擔,今天擔就夠了,我也常常這樣禱告「有主同在,在祂滿有智慧和恩典,有主在,我就不怕!」但我的行為仍然在想解決的辦法,還好有督導,讓我心靜下來能轉念,然後聚焦在當下我手上的工作,就好好去做。事情很多,也都有時間壓力,我不斷的自我對話:「一件一件來,不要急,一定可以完成的。不要要求完美,能力所及,盡心盡力就好。」如今,疫情趨緩,接案時數也慢慢的增長,實務經驗也在養成,家族治療的學習和演練也在開展,忙碌的生活,好像也有次序。

聖經的這段話讓我想書寫和分享,我們雖有各自面對的壓力情境,但信仰在我們各人的心裡,心裡的那一處就是亮光,就是讓我們心裡火熱,讓我們對人和對事有熱情的源頭,因為經上說:「你起來,這是你當辦的事,我們必幫助你,你當奮勉而行。」


TalentRoots聯絡人網誌刊載於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漸進復原

這段期間COVID-19的防疫警戒仍維持在二級,本土案例數也持續在個位數徘徊,餐飲小吃店也陸續恢復鬆綁內用,日常外食也逐步復原中,只是我感覺這股復原力是在「慢活」中漸進式的復育過程。這種漸進式復育過程是一種就算你想快,也快不了的感覺。我們過去這十多年一直活在求新求變,講求速度的社會脈絡中,終於來了個勁敵,名叫「新冠病毒」。它的變異速度比我們想像的快,各領域的專家也啟動戰鬥模式,在牠後面追趕,想找到解方,像是「新冠病毒(新物種),你怎麼來的?你從哪來的?誰帶你來的?你最早的宿主是誰?你可以存活多久?有什麼方法可以打敗你?你到底還要在這世界待多久?」還是「你該不會想定居下來吧!」這是我擬人化的描述我在這段期間所經驗的動態世界。這也讓我主觀的認為在新冠疫情肆虐後,人們的復原力是緩慢來來回回的復甦歷程。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守護小確幸

2020正當外面的世界已被COVID-19搞得烏煙瘴氣的時候,在台灣的我們還可以守住邊境管制,相對自在快活的從事日常的工作與生活。原本期待戴了一年的口罩,可以在相對安全的環境摘下口罩,自由的與空氣和環境面對面,也過著有臉見人的日子,只是沒想到還是躲不掉萬惡病毒的攻城掠地!2021的五月,忽然間社區疫情大爆發,政府相對快速立即的三級警戒措施,還是讓我們從實體生活轉換為在家工作與學習的「宅生活」。如果要說措手不及,其實也不全然啦!畢竟去年也曾因防疫而遠距教學或在家工作,每天進出公共場所也要量體溫,只是這次的影響是全面性,尤其是對我們心理的影響是立即性且異於往常,我們得快速的跟上和因應。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talentroots.blogspot.com/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的困擾

從小到大,我的身體就時不時會出現疹子,起初媽媽以為我過敏,所以,一些好吃的食物,像是蝦子、芒果,就和我保持距離,甚至曾經成為我飲食的絕緣體。可是即便謝絕這些食物,也沒有讓我與疹子隔絕,它們仍舊時不時會出現,只是頻率可能降低些。一直到我長大,有次南部行,早晚溫差大,那晚天冷又有風,冷風侵襲我的臉,也灌進我的身體,回到住的地方,我感覺身體有點癢,我看著雙腿,「哇」的一聲,很驚嚇,因為我的腿佈滿了像是蚊子叮咬的包包。那時我開始回想剛才走過的路,是經過草叢,還是空地有蟲子,讓我不知不覺的被叮咬。我心裡有點懷疑也有點害怕,那時近11點,我心想診所也都關門,那怎麼辦呢?身上有什麼隨身藥可以自我救助呢?啊!我的背包有「小護士—面速力達母」,於是我用「小護士」擦滿了雙腿,蓋上綿被,把自己包起來,趕快睡,睡一覺看看明早起來會不會好。果然,隔天一早起來,所有的疹子包包都沒有了,於是我放著心裡的疑問,繼續行程。後來,因為沒有疹子也就沒有去看醫師。不過這種像蚊子叮咬的包包仍舊時不時在我身上零星發作,只是沒像那次南部行的經驗。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那個像蚊子咬的包包叫作「蕁麻疹」。因為「小護士」太好用了,所以還能應付零星的「蕁麻疹」。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10/17

最近閱讀親職教養的其中一本書是:「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曾瑞真著),作者在家庭篇的第二章談父母的合作,並指出「合作的意涵是針對一個事件,透過兩個人協力完成雙贏的結果。合作的指標在於利他性。父母兩人聯合起來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就不能稱之為合作。許多家庭運用父親扮白臉,母親扮黑臉(或兩人角色相反)的方式來管教孩子,試圖提升管教的效果。…表面上看起來是合作的,但是若行之不當,產生不利的結果,則失去合作的意義。」(頁197)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10/7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5/18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4/6

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的影響,學校對於人數過多的課堂已實施線上教學或拆班分段授課。雖然我比較喜歡實體課的師生互動學習,但我現在也在心理建設隨時線上上課。不過我今天在TalentRoots網誌想分享我在這段期間的學習與看見,我想也是共同生活在台灣的我們—一起公民參與的學習與見證。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1/23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8/9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7/26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7/12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6/28

繼上週分享我在今年端午連假看了二位名人的生命故事,其一是林志玲在2015年參加《精彩中國說》的演講,今天TalentRoots聯絡人網誌分享我觀看極地馬拉松選手陳彥博「出發」紀錄片和他過去接受電視專訪的學習。

文章標籤

TalentRoo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